指挥使吞没了,被他运到了嫡系的“三里营”。据说那个营将由他的儿子担任都司,那老头恨不得把南丹卫的锅碗瓢盆都塞给三里营。
金士麒劝慰兄弟们,说那些火炮他早就听说过。那些火炮是早些年大概100多年前南丹卫自制的,都是些百来斤重的轻型土货。质量低劣威力可怜,随时会炸膛,连鸡肋都算不上。即便是白给,咱迁江营也看不上眼。,
季锐副千户却说,“咱要不要那火炮是一码事,但白指挥使这举动,太让人心寒了。”
姚孟阳千户更是一语道破:“一叶知秋啊!等以后开战了,送死的活儿都是咱迁江营的,最后的功勋封赏都是他三里营的。”
“姚贤弟多虑了。”金士麒笑道,“打仗这种事儿,关键是看谁会抢戏。”
对于平叛胡扶龙一战,金士麒很是期待。他是军人,他手里握着半个南丹卫和广西唯一的水营部队,他野心勃勃,他需要有一个足够宽阔的舞台展现他的价值。
贵州的战争虽然庞大而残酷,但毕竟太遥远,据说要朝廷准备两年之后再进行战略性进攻。而胡扶龙这家伙却送来了一个好机会。时间恰到好处,强度恰到好处,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离家近”那叛贼距迁江只有100多里地,打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
这简直是一场为金士麒“量身打造的”战争。如今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组建部队、研制兵器、储备军资。等战火熊熊燃起,他们的力量就会迅速膨胀。
所以,在天启六年九月的当下,金士麒怀着极其乐观的态度等待着那场战争的来历。他劝慰着兄弟们:想想辽东的窘迫,那刺骨寒冬,那大军压境,那死里求生的危亡相对于然,眼前这些困难真是屁都算不上。我们必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唯一的问题是我们能获得多少的战利品是满载而归,还是两手空空。
“兄弟们,忘记那几十门小破炮吧,哥哥我有更好的装备给你们。”
金士麒一番侃侃而谈,众军将们的心热了起来。随后,军官们便把“迁江营”的编制向金千户报告。
七月份迁江“水陆分兵”时,陆营分得了400名精兵,现在又招募1600当地的山兵,总计有2000人。其中作战单位是1个“骑兵大队”和4个“步兵大队”,每个大队各由1名“把总”军官统领。
原本计划中还应设立一个“炮兵大队”,可惜那些炮没了。
迁江营的编制中,将“大队”作为标准的战术战斗部队,每个大队都能承担独立的作战任务。迁江营的主官是都司查应才,其下设立两名“千总”官,由金士骏和魏广良担任。两名千总名下没有固定的部队,而是根据战术规划,临时统辖几个大队。
金士麒很欣慰:这“大队”之类的编制,正是数月前他设立柳州水营时选择的名词,查应才哥哥果然沿用了,听起来真是顺耳。
“骑兵大队”下属3个中队,包括1个重骑兵中队、1个轻骑兵中队、1个的辎运中队,每个中队各100名兵员。
所谓“重骑兵”,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