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马先进三个指挥使、带着三千名水师战兵、六十艘福船、吴越大海商蒋衮、大食海商亚伯拉罕伍丁,以及福州-泉州战役中因为战乱从建州逃亡而来的几百户流民、大量的军粮物资,踏上了返回杭州的航程。
出发之前,水丘昭券老将军一再告诫诸温和马先进,自己这个都虞侯不在的时候,一定要直接听命于钱惟昱这个都指挥使,不得有误——毕竟此前钱惟昱的都指挥使理论上是挂名镀金的,要调度部队还有点吃力。这一次钱惟昱提前和水丘昭券透底,说是要带着部分水师趁着漳泉宁靖的当口,在回杭的归途中顺路巡视一番通往大琉球岛的航路,不会发生战斗。水丘昭券见事情稳妥,没什么危险性,也就没有拒绝这个让小王爷**指挥、多捞取实际经验的机会。
所谓的大琉球岛,自然就是后世的台湾了。早在三国时代,东吴孙权就曾经派水师大将卫温巡视过台湾。只不过那个年代航海技术差、也没有福船这种船型,同时三国时东吴对于福建地区的“山越”掌握也不彻底,所以去大琉球的船是从会稽郡出发的,路途遥远、补给困难,只是勘踏了一番就返航了。
随着六朝隋唐的发展——尤其是航海技术的发展和福建地区的开发——大琉球岛和大陆之间的联络也就逐渐增多,许多出海捕鱼的渔船偶尔都会漂流岛澎湖或者大琉球岛西岸。
六朝之后,大琉球地区首次出现有组织的汉人移民情况出现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当时大批的南朝遗民为了躲避隋炀帝征高丽挖运河的繁重徭役和兵役,开始出现向海外逃亡的情况,澎湖列岛中的澎湖、白沙等两三个主要岛屿上,陆续移来了大约数百户规模的流民,以打渔维生为主。(注:当时的澎湖列岛称为“平湖”)
有了平湖这个落脚点之后,从中唐漳州设立之后,原来漳州地区被汉人驱除的“潮寇”等土著、客家人开始出于避难等原因移民到大琉球岛本岛中部的浊溪、乌溪流域下游,建立了大约数千户规模的移民群落。
大琉球本岛平原相对较多、土壤肥沃、且岛西有高山屏障阻挡太平洋季风,所以这些新移民发展出了岛上最早的农耕定居化,与土著高山族人渔猎维生的生活方式明显区分开来了。(注:澎湖列岛地区直到明朝都没有发展出农耕明,一直是靠打渔维持原住民生存,因为澎湖列岛缺少阻挡海风的地质构造,无法保持水土,一直以玄武岩地貌著称,在古代几乎什么都种不出来。)同时,因为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于漳州地区流出的流民,所以这一地区后来被称作“彰化”。
……
如今这个季节,从漳州往平湖行驶的路程可比当初迂回奇袭泉州港的时候要顺风得多,正月初八出航的船队,仅仅顺风行船了三天两夜就到达了目的地,正月十一的阳光升起时,疑似是白沙岛或者澎湖岛的海岛已经出现在了船队的视野之中。
站在船队旗舰、也就是那艘两千料的最大号福船上,蒋衮在钱惟昱的身后碎碎念着一些精打细算的言语。
“小王爷,此前您要控制泉州,为国朝打开南下与大食商人南洋贸易的通道,卑下倒可以理解。可是如今这个琉球之地,实在是蛮荒不堪:平湖数岛,不过十万亩荒土沙洲、数百户渔民罢了;即便是大琉球本岛,也不过数千民户、两万野人,比之浙闽繁华之地,不过一县人口。
可是要想控制这些蛮夷之地,不但要派兵开拓县城村镇、大兴土木,还需要海路运粮,以维持前期拓荒的消耗,实在是得不偿失啊。”
蒋衮如今和钱惟昱也算是有深厚的共同利益了,作为大海商的,既然和诸侯宗室走得这么近,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让你生意上便利了、独占新式海船的贸易利益,那么自然那些不怎么赚钱的买卖只要主子需要也得凑上去做。
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