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平湖方略  无财无能言财(书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笋移种竹林。竹子扎根浅,可以在薄土的山丘坡地上种,唯一的麻烦是这里冬季半年缺水,少不得要大兴土木多掘蓄水池,积蓄夏季暴雨的水源。如此有个三五年时间,岛上岛民就可彻底自给。”

一旁的人听着,对于钱惟昱居然如同“生而知之”一样对这种海外蛮荒的破地儿如此了解震惊不已,就算是已经被当初钱惟昱对巴格达、巴士拉的情况略有涉猎震惊到了的伍丁也是如此。毕竟巴格达还是如今世界上有数的雄城,钱惟昱还能用博览群书多看《山海经》《四夷列传》解释;而平湖这种荒岛,是绝对不可能有读书人为这种地方的风土环境做详细记载的。

钱惟昱也知道自己的表现有些惊世骇俗了,可是如今不是藏拙的时候。他之所以对这些事情知道的这么清楚,倒不是说他脑门里开了外挂、装了度娘,而是上辈子在*掌权的合资公司里混久了,对台湾和澎湖的情况比较了解,还去台湾公费旅游过。

二来前世的灵魂作为一个死胖子吃货,他对《舌尖上的中国》可是每集必看看完还去考证、如果去当地旅游还要亲身验证一番。《舌尖》上就讲到过澎湖的贫苦和当地土著渔民捕捞制作飞鱼干的习俗,惊叹于当地苦寒之后,才考证了一番澎湖的风土人情。

旁人从惊讶中回过神来之后,依然是蒋衮最先提出了疑问:“小王爷,如此耗费,不知要征发多少徭役才能完成大王可会支持么……”

当初钱惟昱要打福建,钱弘佐肯定是支持的,毕竟一来是开疆拓土,二来也是捞取大功,可是殖民大琉球和平湖,这个时代的诸侯是看不出其利益的,而且功劳也算不上,很少会有人支持,蒋衮的担心实属正常。

“征发不到徭役的话,就只有驱赶流民来干活了,如果再以水师战兵组织军屯与流民交错编伍,确保口粮足够,倒也不怕流民作乱。”一直没找到开口机会的顾长风嘟囔着挥了一记手刀,做出一个杀人立威的守势,看上去颇有杀伐之气。

“诶,长风此言不妥。蒋舶主这个事儿问到点子上了,开荒自然不能靠征发徭役,就算征发了,也没那么多人肯来,逼急了说不定会有民变。但是如果直视说服父王‘以工代赈、新田免税’的话,小王还是有把握做到的。”

五代时候,战乱时有发生,朝代更替也很严重。往往一场大战下来,中原被战火波及的州郡就会有大量人口流失,有时候一个州府少则损失数千户在籍户口,多则数万户。连续数年无人耕种或者地主逃荒逃难之后,大片的土地就沦为重新被官府收回的荒田。这时为了鼓励流民回流固籍,朝廷都是会出台一些开荒免税几年的优惠政策,以牺牲短期的税收收入来换取长远的恢复国力。

南方诸国战乱较少,但是这种政策因为其对恢复国力的优越性很明显,所以南方国家也就不吝于学习了,南唐,吴越,马楚,基本上都干过这种事情,要想奏请在某一地区实施几年这种政策阻力也不怎么大。(或许只有一直地少人多没战乱的蜀国和专用太监的南汉国没有使用过这种政策吧)

“新田免税的话,中原朝廷一贯是开荒的新田,免税五年。南唐和当年吴国,有时候为了争夺流民,最优惠的时候可以免税七八年。不过这里是海外,要想把荒地变成熟田,起码要多花一两年,而且前期转运靡费较多,哪怕也按照免税八年,也不易招到足够的人手啊。”

“所以,小王决定向父王请命——在平湖、大琉球开垦新田的流民,新田免税十五年。这些海外之地,本来朝廷就收不到税赋,不如多免几年刺激人口繁衍。

这个价钱比中原朝廷的开荒政策至少多五年的有效免税期,要想吸引安居乐业的百姓移民过来或许不容易,但是如果是恰好有因为战乱流落他乡、需要安置的流民的话,应该是尽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